6月28日,沿江高速最长隧道——宁会隧道再传捷报,左线掘进顺利突破7000米大关,为2024年沿江高速宁攀段提前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宁会隧道全长10.3公里,均为Ⅳ、Ⅴ级围岩,施工穿越瓦斯、岩爆、大变形、岩溶突涌水等诸多不良地质段,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为确保安全高效完成隧道施工任务,项目聚焦“机械配套+绿色低碳+数字管控+技术创新”隧道施工,通过科研创新赋能,构建了超特长隧道绿色智能建造体系,在该体系下项目多次钻爆法施工单月掘进突破200米,达到国内同类隧道施工领先水平。
智能建造,减人创效。项目大力推进隧道智能建造进程,通过引进全电脑版三臂凿岩台车、多功能智能拱架安装台车、智能化浇筑二衬台车等智能化先进设备,实现了全工序机械化施工,并形成配套施工技术,率先抢占了隧道建造“智”高点,主要作业人员(隧道单洞)由传统的62人缩减至29人,降低了53%,隧道Ⅳ、V级围岩单循环施工时长由16小时缩至12小时,真正实现了机械化减人创效。
绿色转型,节能减碳。面向施工绿色低碳转型新需求,项目勇于尝试,在行业中率先使用电动装载机、电动挖机、电动罐车、电动运渣车、智能变频风机等绿色低碳设备,实现隧道全工序低碳施工,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的电动工程机械运营模式。目前,宁会隧道项目每年减少碳排放2000吨,有力推动隧道施工迈向全电动化施工,为加快基建施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步伐贡献力量。
数字平台,减负增效。为打破隧道管理过程化的“信息孤岛”,助力实现人员-机械-物料-工艺实时高效协同决策,项目使用“川隧智慧公路建设平台”,形成“机械化+智慧大脑”施工管理模式,实现了隧道施工工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施工节能、工序衔接一体化实时管理,推动隧道由人为经验决策到以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转变,为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决策依据。
科研创新,提质兴安。项目积极探索“党建+创新”融合新路径,围绕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成立党员技术攻关队,从新型施工技术、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党建、安全及生产同频共振。自开工以来,项目先后经历岩溶暗河数十次、大型突泥涌水2次,2023年,隧道进出口端最大日均涌水量超6万方,项目党员技术攻关队冲锋在前,排班轮流盯值,及时对隧道施工情况进行充分研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优化工序管理,确保隧道施工正常推进。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获得综合配套省级工法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QC活动2项、发表省级论文11篇,达到了以科技创新支撑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