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我国来说,大力发展服务业、促动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以前忠告美国投资者:“在中国,最大的商机不是在制造业,而是服务业。”德鲁克的忠告至少能够说明两点:(1)服务市场商机无限;(2)未来服务市场必将竞争惨烈。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服务行业企业文化构建问题,供大家参阅。
一、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通俗地说,就是以服务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它是企业在对顾客服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点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包括服务标准、服务理念、服务宗旨和服务效果等方面。“服务文化不但是一种经济文化、管理文化、组织文化,更是一种关系文化。”我国著名企业文化研究专家贾春蜂认为,服务文化在一个企业是服务理念与服务行为的有机统一体。如果用公式表达,那就是:服务文化=服务理念+服务行为规范。
芬兰著名营销学家格罗鲁斯(Gronroos)认为,服务文化是一种鼓励优质服务的存有,给予内部和外部最终顾客优质服务,并把这种文化当做自不过然的生活方式和每个人最重要的行为标准。这个定义强调:(1)只有存有对优质服务的鼓励,才能形成服务文化;(2)优质服务既对外部顾客,也对内部员工;(3)在服务文化中优质服务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不过然产生的,因为它是组织最重要的标准。
二、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和内容
企业文化是服务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点和行为准则。特定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性质为基础,又有着深刻的行业烙印。所以,讨论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特征,需要和生产性企业实行比较。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差别:
1、生产性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是有形产品,服务性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是服务。产品是有形的,服务通常是无形的;
2、生产性企业所提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服务性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一般是同时实行的,生产的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
3、生产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境相对稳定,而服务的提供往往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由谁提供服务、在何时何地提供服务、服务对象等都具有不确定性;
4、服务性企业具有高参与性,而生产性企业以产品为载体,虽然也有部分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人员需要与顾客接触,但与服务性企业仍然大为不同。
由此可见,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具有不同于生产性企业的内容:一是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包括核心价值观和分类价值观,这同时也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二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三是企业的行为,即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各种对内对外的行为表现和习惯作风;四是企业的一切物质实体,如办公室、机器设备、用具用品、原料和产品,服务场所等。
这四部分之间并非互不相干的平行关系,它们之间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系。价值观体系最为重要,它以核心价值为基点,对其他三个部分有检测、指导的作用。基于核心价值的价值观体系是动态发展、无边界扩展和持续丰富的,而价值观体系的持续丰富又会带动企业文化的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厚度”持续扩展丰富。价值观体系在检测指导的过程中,又会得到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反馈。换句话说,就是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的实践为企业提炼价值观提供了素材;同时,这三层的实践为企业判断价值观准确与否提供了依据。所以企业文化的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服务行业企业文化的构建
(一)构建企业价值观,确立服务文化
企业员工的价值观点和行为规范是组成企业文化的基础,指导企业员工日常工作。一般来说,构建企业文化应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企业文化。企业为了营造服务文化,应该将服务导向与顾客观点作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如果将内部营销活动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内部营销就能够成为构建服务文化的强有力措施。一般来说,在此情况下,内部营销的目标主要是:(1)让所有的员工理解、接纳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2)领导者和监督人员养成服务导向型的管理方法和领导风格;(3)领会相关管理人员服务导向型沟通技巧和服务顾客的技巧。
二是加深服务文化在企业的根基。为了加固服务文化基础,内部营销的目标应该包括:(1)力争管理方法能促动和提升员工的服务理念和顾客意识;(2)力争员工即时获取相关信息并迅速回应;(3)在企业向社会推出媒体广告、促销活动、推广新产品和服务之前,首先向企业员工普及产品知识。
三是宣传企业战略和战术。在介绍企业战略和战术时,要特别注重企业最新应用的服务资源和服务手段,并以考核等方式督促员工熟练掌握,这有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领先其他同行企业。
服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构建过程,它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熟悉领会,形成员工的日常习惯和理念。价值观作为企业的核心,是关于企业价值的理念、方向、立场和看法,能指导员工行为、并实行考核、反馈,它引导组织行为的发展方向。相关研究发现,一些企业之所以成功,关键因素就包括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和方向,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吸收。这样能有效地确定企业文化方向,顾客也加深了对该企业特征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促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构建服务型战略
通过构建服务型战略,企业能够提供顾客满意的优质服务。这要求企业高级管理者创建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型企业。众所周知,组织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有些企业的组织文化可能不具有特别的服务型战略,并可能在其他方面具有相当的相异性特征。这些特征并不一定总能给企业带来正效益,在企业环境改变和组织需要服务型战略时,这些非服务型、落后和难以改进的文化将防碍企业发展,它使企业难以迅速转变方向以应对同行竞争。基于上述分析,企业应明晰文化与组织的三个构成要素(结构、系统和人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综合使用,协调结构、系统、员工和文化,优化组织文化,改变传统非服务型的文化,建立服务型企业,构建适合服务型企业的绩效考评和工资分配制度,聘用具有服务意识的人员,展开定期培训,在集权和分权中实现平衡,将过去落后的企业文化引导至新的服务型文化。
服务型战略要求企业定义与企业理念和战略相关的服务概念。如果不能明确服务的定义,那么企业就无法充分确定目标、配置资源和考评员工绩效。服务理念指导员工行为规范,如哪些行为必须做、哪些可做可不做、哪些不能做,理解企业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以客户为导向等。服务型战略要求企业高度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聘用员工、规划职业发展、奖惩制度等都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有利于社会、顾客满意的服务,是人事管理的目标。如果忽视服务,员工对服务不充分注重,那么构建服务型企业仅仅纸上谈兵,不可能真正落实。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中,岗位设计、绩效考评、激励政策都应围绕服务展开,让员工养成服务自觉性,并将此融入日常工作。如果上述措施偏离服务型战略,将会误导员工的行为,不利于服务型企业的构建。
(三)增强服务知识的教育
为了使员工掌握服务型企业所必需的理念和技巧,企业应增强相关知识的培训。企业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如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部门员工和支持人员等,领会和吸纳企业愿景、战略、具体措施、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和促销目标。同时,公司应培育员工与顾客、社会其他成员的良好外部关系,养成组织内部融洽的工作环境以及部门间的良好合作。在高级管理人员中树立服务型的领导意识,即时向所有员工宣传最新的服务理念和技巧。当服务型战略和顾客导向真正融入企业后,服务文化就相对应在企业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
当企业组织存有非服务型理念,并且制度规范也非服务导向时,企业会遭遇员工强大的防碍变革的抵触。反之,如果企业员工都自觉养成服务导向的习惯,他们就会时刻注重服务型企业的运作、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统筹企业经营和客户管理。而且,他们会努力增加相关服务知识。总来说之,所有员工都应该明确所在部门职能和个人责任,理解公司的使命、战略和愿景。否则,员工不可能真正理解建立服务型企业的理论和实践。
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同时考虑理论知识和员工态度的培训。一个人的知识积累越多,他对服务型企业构建就越容易领会并加以实践。知识的准备同时也是态度的转变过程。只有具备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员工才会自觉形成长久的服务导向的态度。上述知识包括企业构建服务型组织的原因,供应商采取相对应服务战略的原因,企业实施服务战略的绩效要求,员工在与顾客联系中的角色定位,服务型企业的具体要求,如何进一步改进等。
服务培训包括如下三种类型:(1)服务型企业的各项职能和组织结构,市场导向的运作方式;(2)与服务型企业相关的工作技能;(3)有效沟通和提供服务的特殊技能。这三种类型的培训同样重要。第一种类型是构建服务型企业的基础。第二种类型是员工必须掌握的服务技能,有些技能会随着企业发展相对应变化。第三种类型的培训为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和支持员工在沟通方面提供了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服务态度方面的课程也属于此类型。
(四)改进领导方式
服务型企业的领导方式包括企业管理者和上级主管对自身职责的理解、对下属的领导以及他们具体实施的工作表现。管理者如果只掌握技术性知识,不增强服务相关的领导管理知识,那么管理者不可能构建优秀的服务型企业。领导者只有真正养成顾客导向和为下属服务意识,才可能成功建立服务型企业。服务的本质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人之间全方位的良性互动。不注重人性的机械式管理,只可能防碍企业发展。
企业领导者也应该与员工良好协作。因为对管理者来说,养成协作意识是领导风格的深化。协作的意义有多种,它可能是日常活动之一,同时,协作也会上升至哲学层面。不同层次的员工在一种协作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下相互影响。但是,要达此目标企业员工要付出很多努力。协作要求组织成员有公正的意识。公正已成为组织中共同的价值理念。如果销售经理用诈骗手段促销,要求属下对客户购买实行不实诱导,对交易中赚取不合理利润的行为不加干涉,这些行为都将破坏企业的社会声誉。
在实行服务导向的过程中,最大的危险之一即不实和虚假陈述。如果管理者仅仅空谈服务和客户观点的重要性,而在实践中并不实施,那么企业、管理者和服务就会丧失信誉。所以,企业应考核并奖励顾客服务的工作绩效。无论是整个企业、部门、个人,它的管理者必须重视服务战略。监管工作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但是,控制的传统角色正在转向引导下属,这种转变并不是放弃管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企业建立目标和原则时应适当向下属授权,这要求有一种更开放、服务导向和参与的领导方式。
服务型企业应形成一种正向的沟通氛围:一方面,员工需要从管理者那里获取企业信息以便能够有效实施服务;另一方面,管理者也可向员工收集客户需求、建议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另外,反馈也很重要,它能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发展服务文化
服务导向的组织文化建立后,企业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发展,否则员工的态度很容易转变,这是由企业组织文化特点所决定的。对于服务导向的组织文化的发展,关键是能得到每一个员工的支持。管理者的风格和艺术至关重要,必须确保管理能够激励和强化员工的服务观;保证有效的营销能够得到保持并发展;保证内部交流能保持并使员工收到有效的信息和反馈;在推出新服务、新产品及促销活动前,先将其向内部员工介绍。当各级人员都注重顾客时,员工的服务意识也会提升。在这个持续的创造文化、维系文化的过程中,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参与,激励员工,通过各种沟通渠道,确保服务文化的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中人性因素与理性因素都是现代企业运作和控制的重要机制。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构建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员工需要,将人性和理性有机结合,摒弃陈旧的管理思维定势,拓展新的管理风格。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是指缺乏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素,包括金钱、安全、工作环境、政策和工作环境等。激励因素是指满足后能够使人们获得满意和积极情绪的因素,其主要是一些适合人的心理成长的因素,如成就、赞赏、工作内容本身。
服务行业的企业文化的特殊性和主体性,决定了管理只能从其特殊性出发,即从人的服务意识出发,实行员工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让人感觉到尊重和关怀,从心底认同企业的服务观。人在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几乎没有穷尽,如果单从物质上对人实行刺激其功效的长远性有限。通过一些实例能够发现,即使是待遇非常好的跨国公司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才流失,而有些待遇并不太高的公司却可能人才济济。这说明,物质条件和精神意识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